MMC
  • Home
  • Work
    • 2024
    • 2023
    • 2022
    • 2021
    • 2020
    • 2019
    • 2018
    • 2017
  • Us
  • News


​2023

Picture

我是誰?臺灣藝術史中的身分追尋特展

業主  I  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
展示地點
  I  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 第一、二特展室
委託內容  I  專案統籌,文案潤稿,展示設計,平面設計,展場施作,教育活動
《我是誰?臺灣藝術史中的身分追尋》特展,講述原住民藝術家,如何透過藝術創作尋找文化根源與重建身分認同,美術界又如何重新認識原住民文化。

本展涵蓋兩個重要的年代:1987年解嚴,為臺灣從威權時代轉型至民主的重要分水嶺。解嚴至1990年代的「本土化」,是臺灣社會追尋身分認同的劇變時期,思考何謂「臺灣文化」。曾經不被重視、甚至被汙名化的原住民文化也受到關注。
​

曉宇宙團隊在兩百多坪的展場中,精心展現這些生氣蓬勃、神情生動的藝術品,並以空間和平面設計規劃,呈現藝術家與臺灣藝術史的關係及議題探討。好玩的學習單,更是促進親子族群賞玩臺灣藝術的可愛媒介。
策展人 I 國立史前文化博物館盧梅芬研究員

藝術家 I 拉黑子.達立夫,撒伐楚古.斯羔烙,尤瑪.達陸,沈秋大,沈萬順,高枝珍,高富村,賴福隆,賴合順,哈古
​

工作成員  I  曾以文,許賀琦,張軒豪,林妘嘉,鄭鈺琳,林群華,寅禾設計,安全包裝,馬路姆力,Buni Madiklaan,Yvonne Kennedy
圖片
圖片

拼.靚  臺灣客家的多重面貌
客家文物聯展

業主  I  客家委員會客家文化發展中心
展示地點
  I  苗栗縣銅鑼鄉 臺灣客家文化館第四特展室
委託內容  I  策展及執行,文物統籌,授權處理,展示設計,平面設計,多媒體互動設計,展場施作,影片拍攝

小氣、小炒、花布、桐花編織成當代臺灣客家刻板印象,然而真相就只有這樣嗎?臺灣客家在這片土地上持續地和各族群互動,為了追尋更好的生活,不斷調適與改變。因此,在臺灣史的脈絡中,客家其實呈現了多重而活潑的面貌。  

本展匯集了十餘間臺灣公私立博物館、十多間地方文化館與近十位民間收藏家的珍貴典藏,共計約一百六十件,從歷史、生活、信仰、守護、創新、藝術等六個角度,分別以客語命名為「徙saiˋ、靚jiangˊ、敬gin、拚biang、變bien、尋qimˇ」,共筆勾勒出臺灣客家的多重面貌。

​以「拼.靚」為主題,兼具雙重意義。其一表達客家人堅韌刻苦的精神與生活美學,展現客家文化傳統與創新的力與美;其二本展覽匯聚了重要的公私館藏,彷彿臺灣客家文物之相互競豔。

本展榮獲美國國際獎項協會(IAA)謬思設計大獎(Muse Design Awards)展覽類金獎,以及倫敦設計大獎(London Design Awards)銀獎。
圖片
圖片
圖片
策展人 I 國立陽明交通大學客家人文學院 羅烈師副教授

協辦及參與單位 I  國立臺灣博物館、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國史館臺灣文獻館、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三義木雕博物館、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北港朝天宮、台灣紅茶股份有限公司、花蓮縣玉里鎮協天宮、花蓮縣富里鄉竹田義民亭、東億陶瓷廠、美濃客家文物館、苗栗陶瓷博物館、屏東縣內埔鄉新北勢三山國王廟、高雄市立美術館、高雄市政府客家事務委員會、財團法人鍾理和文教基金會、國立故宮博物院、國立臺灣大學圖書館、國立臺灣文學館、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國立臺灣美術館、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國立臺灣圖書館、國立歷史博物館、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順益台灣美術館、新北市政府客家事務局、新竹縣政府文化局、臺東縣政府文化處、財團法人公共電視文化事業基金會、漢聲出版社
​

工作成員  I  林群華,曾以文,許賀琦,林妘嘉,鄭鈺琳,馬路姆力,陳翰徳,寅禾設計,究物創造,施承毅,蔡樽弘,安全包裝,鄭昕,康瑜珊

當代轉.生——北區原文館聯合策展行動

業主  I  國立臺灣博物館
展示地點
  I  國立臺灣博物館 南門園區小白宮
委託內容  I  專案統籌,策展培力工作坊規劃執行,參與式展示設計,視覺設計,展場施作,開幕活動暨分享會執行
在國立臺灣博物館的帶領下,以專業師資陪伴北區六間原住民族文化館的策展人員尋找屬於自己的當代之聲,從主題概念發想、架構文案發展、空間表現、文物選件、互動開發、觀眾溝通、文宣設計等逐步完成策展,最後以「微型創意展櫃」的方式呈現,主題包括:「八尺門的野菜人」(基隆市原住民文化會館)、「火山・撤離・遺留——凱達格蘭族的北投敘事」(凱達格蘭文化館)、「Ulay・織男」(新北市烏來泰雅民族博物館)、「Tuying・都市原住民的樣貌」(桃園市原住民族文化會館)、「大同小米 Trakis Datong」(宜蘭縣大同鄉泰雅生活館)、及「獵人逐跡rapan c’oli mluyak」(南澳鄉泰雅文化館),反映出六間原文館推動當代文化轉生的六種行動,以策展共作的方式演繹出傳統文化與當代生活的對照與延續。
策展規劃執行  I  施承毅
工作坊課程講師  I  施承毅、謝博剛、邱夢蘋、陳偉熙、谷宛儒、周育潤、鄭真慧、王怡心
北區原文館策展團隊  I 
  • 基隆市原住民文化會館—高佩怡、高嘉黛
  • 臺北市凱達格蘭文化館—浦念瑜、徐亞倫
  • 新北市烏來泰雅民族博物館—禱祐·尤命、蘿法·尤命
  • 桃園市原住民族文化會館—黃基成、簡曉婷
  • 宜蘭縣大同鄉泰雅生活館—楊樹偉、楊佑恩、吳婉柔
  • 宜蘭縣南澳鄉泰雅文化館—李慧虹、曹建馨
曉宇宙工作團隊  I  鄭真慧、林旦華、周育潤、黃映翔、林群華、許賀琦、曾以文、鄭鈺琳
攝影  I  施宏橋

古蹟 X 設計 
博物淡水 第 15 期

業主  I  新北市淡水古蹟博物館
委託內容  I  專輯企劃,採訪,文字編輯,美術編輯,印製
圖片


​這期的《博物淡水》呼應臺灣設計展在新北,推出「古蹟 x 設計」的主題。曉宇宙團隊從邀稿、採訪、歷經多次校潤和打樣後的調整,一邊點眼藥水、一邊歡欣地迎接這本書的誕生!
​
本刊集結學者專家對國內外古蹟設計的分析及案例介紹,更有淡水古蹟博物館館員第一手現場實務的有趣分享,邀請大家一起來感受古蹟的設計力。
作者 I 許伯元,藍志玟,王价巨,陳薇安,李思薇,林琮穎,譚秋慧,江錫聰,陳新瑜,張瑋恬
受訪專家 I 龔書章,黃建忠,黃瑞茂,吳俊賢
客座總編 I 施承毅
工作成員 I 鄭昕,林依秀,林群華,鄭鈺琳,林妘嘉,康瑜珊,施佩瑩,簡世昊
曉宇宙博物館事務所 / 曉宇宙文創事業有限公司
 234 新北市永和區自由街64號10樓之二   
+886-2-2232-0051
 [email protected]

  • Home
  • Work
    • 2024
    • 2023
    • 2022
    • 2021
    • 2020
    • 2019
    • 2018
    • 2017
  • Us
  • News